查看原文
其他

3分钟艺术 │ 孙彦初:我喜欢“不便利”的摄影

郊野艺术 郊野艺术JYart 2021-07-02


Hi~




这是3分钟艺术时刻的第三十四

全文共4336个字 阅读大约3分钟





艺术家孙彦初



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一年、一辈子其实也做不了几件事情,爱不了几个人。但有时候又会觉得时光漫长,痛苦无奈和失落无聊这么地没有尽头。


___



孙彦初写过一个小小的“自传”,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里面平静地陈述着自己的摄影之路。让人恍惚的是,时光倘若倒回到1996年,孙彦初开始接触摄影时,好像什么都改变了,什么也没改变。


“自传”里细数着他的每一台相机,第一台是海鸥4B。第二台是巧思……第二台相机的交易很愉快,当时孙彦初在蜂鸟网上搜到一台很新的二手巧思相机,4500元,需要当时两个月的工资。卖家在保定,孙彦初和朋友从安阳坐车到保定去迎接自己的相机,卖家请他们吃了个晚饭,回到安阳凌晨三四点钟。那一年是2004年,买到相机之后的孙彦初,疯狂地拍着照。


显影绘  选作 



犹记得数码相机诞生之初,人们欣喜万分,终于可以即刻知道我们拍的画面如何。时光已然是2019年的9月,不知不觉手机拍摄代替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考虑着屏幕世界怎样更好看,“滤镜”也从“加”到“不加”。孙彦初却依然维持着以前的拍照方式,让他的摄影没有那么“便利”——他没有数码相机;有了暗房,还坚持只在温度比较合适的春秋两个季节里冲洗两次胶卷;耗时做天马行空的手工摄影书和暗房试验。


现在每天按时接送孩子上课下课,感觉日子有些冗长的孙彦初,又总觉得时光不够漫长,就像那篇前年的“小自传”中的序言一样:


“现在已然是2017年5月份了,常常会感叹时间飞逝,很多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一年、一辈子其实也做不了几件事情,爱不了几个人。但有时候又会觉得时光漫长,痛苦无奈和失落无聊这么地没有尽头!”








掉进绘画“绘”的陷阱




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前的《虚构集》是不断解构和重构老照片,但最近的作品《显影绘》好像是一开始就有某种根基在,这个根基点是什么?

可能是小时候喜欢中国的绘画、书法,从小就学就练,基本上练到20多岁。后来因为工作就中断了,但这心思还在,《显影绘》重点在绘画上,小时候练就的功夫和念想算是没有丢吧。



显影绘  选作



看《显影绘》的时候,感觉像中国画,像浮世绘,也像屏幕里的照片,做《显影绘》最初是想呈现什么呢?

这个作品几乎没有影像部分的考虑,画的时候会参考一些照片,整个过程当中,是用洗照片的化学药水在银盐的相纸上画画,然后经过显影——定影——水洗的一套完整的暗房流程,只是材料比较特殊。但我的重点还是用摄影的材料在绘画的方式上结合度有多大?



显影绘  选作



《显影绘》的素材很广泛,有中国画、有老照片、有前卫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献给上帝之爱》,你是怎样去择取这些素材的?


考虑两方面,一方面是素材的可行性,会分析这个素材适不适合这样的一个题材,我能不能通过这个媒介来把它表现出来。


另外一方面是过程的实验性和结果的未知性。在这个过程中,存有难度,有一些冒险的魅力。它的失败率特别高,开始的几秒,就是盲画的感觉,可能一下笔就注定失败,这张纸就废了。


再者,它几乎是不容许修改的,临时产生的灵感可以随时诋毁先前的各种想象。或者先前的灵感按计划一步步的实施并慢慢呈现。又或者,一步步的掉进难于预料的陷阱,随时爆发的惊喜忽然抵消刚刚的沮丧,但总归惊喜多于沮丧。




显影绘  选作



你早期的直接摄影整体偏严肃一些,从《虚构集》开始,幽默诙谐很多,你有意识到这样的风格变化吗?

风格的变化只是表象的,但其实每个作品它们之间的联系还是挺清晰的,一路看下来的话是可以看到脉络的。


从小就学习中国画、书法,后来也接触到了一些像美国、德国(新)表现主义之类的绘画,自己又在用摄影媒介进行创作,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把摄影和绘画结合,我比较明确的想探讨绘画和摄影中间这样一个地带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者是更多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可以让我去尝试出来。


我其实是一个幽默的人,特别熟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幽默吧,《沉溺于此》比较具象的一些,可能有一些冷幽默、坏品味以及情色生猛刺激的东西在。然后到了《虚构集》,还在保持这种感觉,只是创作的手段不一样,因为面对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需要去改造的一个东西,所以会更加的随意一些。另外,由于有绘画手段的出现,绘画性也会削减掉相比客观现实性更野性的视觉感受。




虚构集  欢乐颂

虚构集  傍晚







在某个稍瞬即逝的“路口”

________________




《海景》《风景——三棵树》让我想起你的作品《迷途》,里面的模糊、旋转的各种小路、树,总有某种道不明的诗意。

这个感受挺准确的,在画《显影绘》的时候也会参看自己以前拍的一些照片。包括你说的《迷途》,会把它稍微的改造一下,或者去追求照片里的感觉。



显影绘  海景

显影绘  风景——三棵树



然而自《虚构集》以后,你的作品都没有见直接摄影了,为什么呢?

为什么没有继续直接摄影?这个问题有点漫无边界,难以回答。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有了孩子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出门拍照了,更多的时间就是呆在工作室里面,准时去接孩子放学,给他们做饭。这样一个生活状态,自然而然地在工作室里面完成的作品相对多了一些。


之前每年都会有一两次出门旅行的拍摄,并且拍摄《沉溺于此》系列的时候,几乎是相机不离手的。这几年计划赶不上变化,往往因为一些事情而搁浅,所以现在拍的就更少了。但是这样的一个愿望和心境,或者说这个劲儿其实还是有的,我去年都计划好了今年下半年一定要出去拍一些照片回来,还是喜欢那种感觉,我都憋了好久了!



迷途  选作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出门旅行拍照会比在工作室里面呆着会更纯粹,它可以让生活和工作上所有的事情暂时放下,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拍照片和完成这个旅行。旅行过程中总是会有未知发生,去到我不曾去过的地方,看到我不曾看过的风景。和外界事物发生了碰撞,那一刻用相机留存了下来,这可能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迷途》为什么选择拍路“飞驰而过”的瞬间?

之前拍《沉溺于此》系列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心理感受:乘坐各种旅行的交通工具,隔着车窗看到某些路口的某种情景,那一瞬间特别对,然而当我停车,折回来再去寻找那样的一个感觉的时候,那些瞬间早已荡然无存。心里面会有一些感触、一些遗憾,为什么没有把相机拿出来准备着把那个瞬间拍下来。


《沉溺于此》里面有一两张拍到了这样的感觉的照片。自己特别喜欢,是不是可以把它单独的拿出来?于是有了《迷途》。



迷途   选作



后来由法国真姨书房出版的《不够漫长》一书结合了《迷途》和《虚构集》,名字和画面都充斥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乡愁”,是我的错觉吗?

并不是错觉,这个系列拍摄的就是乡间荒野道路两边的风景和路口。在山里或农村长大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方面的经历:小的时候去上学、赶集市,父亲母亲用自行车或板车驮着自己到家乡的村口去到公路坐上大巴和亲人挥手道别,车渐行渐远,还能看到远处隔着车窗模糊而伤感的身影;


长大了之后会坐大巴从城市回到家乡,无论路口的风景会怎样变化,都还是会准确的凭着本能在这个路口喊着“司机停车”。有这样经历的人,可能会有一些共情吧。



迷途  选作


你的家乡河南周口出现很多摄影师,比如于德水、王明喜等等,都或多或少记录了这片土地,聊以“乡愁”,你认为有形成一个地域性的派别吗?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自然而然的去选择去拍摄自己的生活周遭,或者是说自己可以到达的地方。


《沉溺于此》《迷途》系列其实没有完全局限于河南或者是中原地区,也有很多的中国西部和北方南方的照片,旅途去哪都行。我不太强调地域感,只是说可能自己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范围当中,那这个地方的照片相对多了一些。







我喜欢“不便利”的摄影


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的照相机设计,人与工具结合的程度越来越低,摄影行为只剩下取景和按快门而已,摄影师和影像的隔阂越来越大,仿佛变成影像的外在观察者。你怎么看待现在的相机越来越便利化?

我现在还没有数码相机,自己的拍摄并没有那么便利。平时有心情带相机出门拍照片,还是带个傻瓜相机或者是一个120相机就可以。我的思维方式还是停留在一个传统的拍摄状态,可能我有某种情结,又或者说自己更习惯这样的一个媒介,一个工具。如果它仅仅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得心应手,可以很直接、很便捷、很准确地去传达你想表达的思想情感,选择什么工具都可以。



2002年孙彦初用他的第一台相机4B拍的自拍



能具体和我们分享一下,是怎样的一种情结和习惯呢?

现在的数码相机看的是屏幕,而我更习惯从取景框里面去观看一个东西,一个场景,那种观感可能会更加强烈和纯粹。因为在看取景屏幕的时候,你看的是整个的相机,但更多的东西还是在屏幕之外。




你对手工制作似乎“情有独钟”,包括自己画照片、二次改造照片,手工书等等,有人说手工书是自己当下作品的总结,或是自己另一个“作品”,你是资深手工摄影书制作者,你制作手工书的初衷是什么?

当时有一个展览,只能展出《沉溺于此》的十张作品。但我拍那个系列已经很多年,有一些不错的照片,所以就希望自己做一本书,把更多的照片放在里面。


而我之所以喜欢手工制作,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动手能力相对强一些。当年在影楼工作的时候,学摄影不到一个月,就被我们的摄影部主管打入了“冷宫”,我们当时说的冷宫就是后期部门,传统的修相的部门,修照片的脏点儿、修底片。包括手工制作客人的相册等等。后来自己做影楼,不想聘请太多的员工,客人后期的相册都是我和合伙人下了班之后去完成的。


后来回想起这个事情的时候,才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这样的一个技能自然而然的、毫不察觉就用在了今后的生活和创作当中。



《沉溺于此》手工书


现在摄影手工书也渐渐为人们熟知,摄影手工书对摄影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有的人为了整理自己的拍摄作品或者思路;有的人可能就是为了做一本儿书而做一本书;有的人是为做画册的一个做样书或者一个设计稿;有的人就完全是自己的一个手帐,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有的可能纯粹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媒介来表达,因为它毕竟还是有自身的一个特质特性在里面。


我可能属于最后者吧,以书的形式来呈现想法。它有各种各样的装订方式,也比平面印刷的书容纳得多,可以把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放在里面。比如说放一些实物进去,和作品之间发生关系。


所以我的手工书的意义并不在摄影艺术的意义上,更多的意义是作用在我自己身上。



《罔闻与安慰》手工书



你刚刚提到手账,它现在很受年轻人欢迎。前段时间,你也有给一些孩子们上摄影手工课,是怎样一种心情?

很开心。他们都是高中生,我很惊讶他们都已经在这个年纪接触到了摄影,并且还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向。


每次跟这些年轻人交流,自己也能够学到很多,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立的个性和思考。有一些他们做出来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是想不到的一些东西,这也刺激到我的一些想法。这个过程还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一个过程。




最近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这几年的创作不像前几年那么的密集,很多想法因为时间和生活的问题被搁浅了。自己也在调整方方面面的状态,把那些新想法付诸实际吧。






采访、撰文:乔冬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版权为艺术家所有

\ END /



   ARTISTS 艺术家


孙彦初

SUN YAN CHU



孙彦初,1978年出生于河南周口,现工作生活于郑州。


作品在国内外广泛展出,包括瑞士洛桑爱丽舍摄影博物馆,上海M97画廊,北京星空间,香港巴塞尔,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等。


曾获2017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2015谷仓摄影样书马丁·帕尔评审大奖、2011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新摄影奖及2010日本MIO 摄影奖评审员(森村泰昌)特别奖。并制作完成《已过夏天》《猫的篇章》《罔闻与安慰》《半张纸,一个句子》等多部摄影手工书。













   RECOMMEND 推荐阅读

3分钟艺术 │ 史阳琨:我们怀念的故乡是不存在的

3分钟艺术 | 陈维:艺术家不该惧怕“游牧”状态

3分钟艺术 │ 林舒:我想从摄影的图像里跳出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